(近观中国)五年五到内蒙古代表团,习近平有何始终如一的关切?
中新社北京3月6日电 题:五年五到内蒙古代表团,习近平有何始终如一的关切?
中新社记者 黄钰钦
3月5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来到他所在的十三届天下人大五次集会内蒙古代表团加入审议。这是2018年来,习近平延续五年与来自内蒙古的天下人大代表深入交流、共商国是。
2018年,习近平在内蒙古自治区当选十三届天下人大代表。他曾这样批注初衷:“选择在内蒙古自治区加入选举,表达了党中央对民族边疆区域的重视,体现党中央加速推进欠蓬勃区域生长、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刻意。”
五年来,习近平通过履职“本团”,转达出对经济社会生长始终如一的关切。
民族团结:铸牢中华民族配合体意识
“三千孤儿入内蒙”,习近平2021年3月加入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提及这段历史美谈。自然灾难难题时期,内蒙古牧民群众奉献爱与经受,抚育“国家的孩子”,生动诠释出中华民族各族同胞手足相亲、同舟共济。
作为中国最早确立的民族自治区,内蒙古在促进民族团结上具有名誉传统,更担负着重大责任。“民族团结是各族人民的生命线”,每到内蒙古代表团,民族事情始终是习近平关注的重点。
有谈论指出,每年习近平在内蒙古代表团的讲话,成为考察中国民族事情的一个窗口。事实云云,从“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牢牢抱在一起”,到“在促进民族团结方面把事情做细做实”,习近平驻足内蒙古放眼天下,既提出民族事情的宏观目的,也对详细措施作出明确要求。
继2018年和2021年之后,习近平在今年加入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再次强调新时代民族事情的“纲”——铸牢中华民族配合体意识,并指出既要做看得见、摸得着的事情,也要做大量“润物细无声”的事情。
第五次到内蒙古代表团,习近平重点谈到三件大事
时政新闻眼丨第五次到内蒙古代表团,习近平重点谈到三件大事 3月5日,惊蛰节气,暖意渐浓。” 习近平总书记曾经多次表达“必由之路”——“城镇化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攀登世界科技高峰的必由之路是自主创新”“开放是人类社会繁荣进步的必由之路”……2022年3月5日,内蒙古代表团审议现场。
外界注重到,无论是“全区历史文化宣传教育”,照样“公共文化设施建设”,习近平尤其强调“文化”之于民族团结的作用。正如其所言,文化认同是最深条理的认同,是民族团结之根、民族友善之魂。作甚“润物细无声”,谜底或许就在其中。
生态珍爱:修建起万里绿色长城
“从‘砍树人’到‘看树人’,你的这个身份转变,正是我们国家产业结构转变的一个缩影。”“‘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现实上是增值的。”2021年3月,面临来自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场的天下人大代表,习近平给人人算出一本“生态账”指明内蒙古环境改善的“治本之路”——转变产业结构。
提及内蒙古,风吹草低见牛羊,往往是最先浮现在人们脑海中的画面。但另一方面,生态环境懦弱,却是内蒙古一直以来面临的挑战。作为中国北方主要的生态平安屏障,其生态状态关系到举国生态平安。
五年来,无论是要求修建起“万里绿色长城”,照样对“以牺牲环境换取经济增进”的念头说“不”,无论是强调“实行好草畜平衡、禁牧休牧等制度”,照样“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生态珍爱是习近平每年加入内蒙古代表团审议都谈判及的要害词。
在今年加入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习近平进一步指出,要坚定不移走以生态优先、绿色生长为导向的高质量生长新路子。不难发现,从“内蒙古产业生长不能只盯着羊、煤、土、气”,到“砍树人”变为“看树人”,再到“高质量生长新路子”,若何修建万里绿色长城,五年来,其谜底始终如一。
为民造福:最主要的政绩
不管是维护民族团结照样增强生态珍爱,都有一个配合落脚点:为了生涯在这里的人们。“必须把为民造福作为最主要的政绩”,在习近平五年加入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的讲话所组成的“词云图”上,“人民”二字最为醒目。
“为民造福”,既有关系生命的大事。面临新冠肺炎疫情来袭,习近平讲述了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故事,“无论岁数再大、病情再重我们都绝不放弃。疫情发生以来我们乐成救治的最大患者108岁。”
“为民造福”,也有一样平常生涯的小事。面临农村室内茅厕刷新,习近平仔细询问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行动必须补齐的这块短板,“是水冲厕照样旱厕?是集中化粪池照样一户一个化粪池?”
“为民造福”,更有直面问题的刻意。面临脱贫攻坚存在的问题,习近平直言,“群众对一些地方脱贫攻坚事情中的形式主义、权要主义、弄虚作假征象异常反感,要认真加以解决。”
“民之所忧,我必念之;民之所盼,我必行之”,从民族团结到生态珍爱再到为民造福,五年五到内蒙古代表团,习近平始终如一的关切无疑是对此最好的诠释。(完)
【编辑:于晓】
原创文章,作者:APP开发,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moshushiapp.com/18989.html